返税收到手软,会计别记错账!其他收益科目用对了吗?
返税到账别乱记!"其他收益"科目使用指南+完整分录模板(附常见坑)**
会计小张最近有点懵,上个月市里返还了一笔软件企业即征即退的增值税,金额不小,足足有8万多,她顺手做了笔分录:
借:银行存款 80,000
贷:营业外收入 80,000
结果月底被财务总监王姐叫住了:“小张啊,这笔返税不能放营业外收入啦!现在要记在‘其他收益’科目,准则早变了!” 😅 小张这才恍然大悟,差点因为科目用错影响了报表准确性。
别小看这个科目变更!它背后是会计准则(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重大调整:
- 老做法(简单粗暴): 返税?管它什么性质,统统丢进“营业外收入”这个大筐里。
- 新准则(讲究匹配): 与企业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政府补助(包括绝大多数税收返还),必须计入“其他收益”科目! 这是为了更真实反映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

为什么返税大多属于“日常活动”? 想想看,如果你是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是为了扶持你的生产销售;如果你是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是支持你的研发活动;出口退税更是直接与你的出口销售挂钩,这些返税,本质上都是政府对你日常经营行为的“补贴”或“奖励”,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偶然所得。
📌 核心重点:返税账务处理通用原则(必看!)
- 科目确认: “其他收益”是主战场! 绝大部分税收返还款项应计入此科目。
- 时间确认: 权责发生制是王道! 在确定能收到且金额能可靠计量时确认,不一定是钱到账那天。
- 匹配原则: 返税收益要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在同一期间确认,别提前也别延后。
- 明细核算: 在“其他收益”科目下,务必设置明细科目(如“即征即退增值税”、“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方便查询统计。
🧾 实战演练:常见返税场景分录大全(附案例)
增值税即征即退(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常见)
- 确认可收到退税款时: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增值税退税款 100,000
贷:其他收益——即征即退增值税 100,000
- 为啥先挂应收款? 钱还没到账呢!但根据政策你已经符合条件、能可靠计算金额了,权责发生制要求这时就得确认收益。
- 实际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增值税退税款 100,000
先征后返的各类税费(如部分地方性扶持政策)
- 企业先正常缴纳税费:
借:应交税费——应交XX税 5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这是正常缴税分录) - 后期收到政府返还通知,确认可收回时: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XX税返还 50,000
贷:其他收益——XX税返还 50,000
(这才是返税收益!) - 实际收到返还款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XX税返还 50,000
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最容易被忽略的返税!)
- 收到银行到账通知(假设返还个税手续费8,000元):
借:银行存款 8,000
贷:其他收益——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 8,000
- 重要提醒: 这笔钱是税务局奖励你履行代扣义务的辛苦费,同样属于与日常活动(代扣代缴是持续行为)相关的政府补助,必须进“其他收益”!很多会计误以为是“营业外收入”或直接冲减“管理费用”,都是错的!
⚠️ 踩坑预警!返税记账常见错误(会计必避)
- ❌ 错误: 所有返税统统记入“营业外收入”。
- ✅ 纠正: 99%的返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手续费返还)应记入“其他收益”!只有极特殊、与日常活动完全无关的偶然性返税才考虑营业外收入。
- ❌ 错误: 实际收到钱时才记账(收付实现制)。
- ✅ 纠正: 企业会计必须坚持权责发生制!在满足条件(能收到+能量化)时就该确认“其他应收款”和“其他收益”。
- ❌ 错误: “其他收益”科目不做明细核算,一锅粥。
- ✅ 纠正: 必须按返还类型设置明细科目!否则内部管理混乱,外部审计、税务检查时也说不清。
- ❌ 错误: 把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冲减“管理费用”或计入“营业外收入”。
- ✅ 纠正: 这是政府对你服务的补偿,属于日常相关,必须进“其他收益——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
- ❌ 错误: 混淆“其他收益”和“递延收益”。(主要针对需要分摊的政府补助,返税通常是一次性)
- ✅ 理解: 返税通常满足条件时一次性计入“其他收益”,只有那些附带了苛刻条件(如必须用于购买指定资产)、需要分期确认的政府补助才用“递延收益”,返税很少见这种情况。
📈 账税联动:税务申报与账务处理的和谐统一
- 企业所得税处理: “其他收益”科目核算的返税收入,需要并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除非政策明确规定免税),别以为返税就不用交税了!
- 增值税处理: 收到的增值税返还本身不征收增值税(因为不是销售行为),但如果你用返还的钱买了东西,该抵扣抵扣,该交税交税。
- 报表列示: “其他收益”项目在利润表上通常位于“营业利润”部分,紧挨着“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下方,这清晰展示了返税对你核心经营业绩的贡献。
💡 管理升级:用好返税数据,不止于记账
- 政策效果追踪: 通过清晰的“其他收益”明细账,财务部能轻松统计全年各类返税金额,评估哪些政策给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为明年申请或争取类似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某科技公司通过分析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带来的所得税减免占“其他收益”大头,于是更坚定了加大研发投入的决心。
- 现金流预测更准: 权责发生制下确认的“其他应收款——应收退税款”,是预测未来现金流的重要依据,财务总监李总说:“知道有笔50万的退税款下季度到账,我们在安排采购付款时就更有底气了。”
- 提升财务规范性: 正确使用“其他收益”科目,严格区分返税性质,是财务核算规范和专业性的体现,能显著降低税务稽查和审计的风险,审计师小王反馈:“看到企业把代扣手续费返还准确计入其他收益,我们就知道这家财务基础扎实,省了很多沟通成本。”
税收返还不是意外之财,而是政府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认可与支持。记准“其他收益”科目,不仅是准则要求,更是还原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钥匙。 清晰区分返税类型、坚持权责发生制、做好明细核算、联动税务处理,让每一笔返税都在账目上清晰可见,在管理中创造价值。
下次当返税到账时,别再犹豫或记错科目了,用好“其他收益”,让你的账目既合规又清晰,更能为管理决策添砖加瓦! 🚀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