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到地方税收返还,会计必看!3种账务处理全解析(附真实案例)
“张会计,快看!园区刚通知,去年咱们交的企业所得税有180万返还到账了!”财务小王兴奋地冲进办公室。
“好事啊!但这钱…该记收入还是冲减税金?增值税返还和所得税返还处理一样吗?税务那边会不会有坑?”张会计眉头微皱,这笔“意外之喜”反而让他心里打起了鼓。
如果你也在为地方税收返还款如何入账而头疼,这篇文章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操作宝典”,我们抛开晦涩条文,用真实场景和清晰分录,手把手教你搞定这笔“特殊收入”!
先搞清本质:地方税收返还是什么钱?
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鼓励特定行业发展或完成招商任务,把企业已经交上去的一部分税(常见的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等),通过财政奖励的形式“还”给企业,常见名目:
- “产业扶持资金”
- “经济发展奖励”
- “财政补贴/奖励”
- “税收留成返还”
关键点: 这笔钱是基于你已经缴纳的税款计算返还的,不是白给的补贴,这就决定了它的账务处理有其特殊性。
核心!3种主流账务处理方法及分录实例

处理这笔钱,会计圈主要有3种声音,选哪种?关键看返还政策文件怎么写的!
✅ 方法1:政府补助法(最常见!推荐首选)
适用情况: 地方政府发的红头文件或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把这笔钱定性为“奖励”、“扶持资金”、“补贴”等,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关但又不是直接卖货赚的钱。
核心思想: 把它看作政府白给的一笔好处,计入 “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会计分录:
-
收到返还款时:
借:银行存款 XXX元 (实实在在到账的钱) 贷:其他收益 - 政府补助 XXX元 (或 营业外收入 - 政府补助 XXX元) // 小企业会计准则常用
-
年末关账: “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直接并入企业利润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
举个栗子🌰: 滨海开发区为鼓励新能源企业,出台政策:企业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的70% 给予奖励,阳光新能源公司2025年缴纳增值税1000万元(地方留成500万),2025年3月收到返还奖励 350万 (500万 * 70%)。
- 阳光公司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3,500,000.00 贷:其他收益 - 政府补助(增值税返还) 3,500,000.00
优点: 符合政策字面意思,处理简单清晰,税会差异小(这笔补助本身通常要交企业所得税)。 缺点: 可能会虚增当期利润(因为对应的税在之前已经作为费用扣掉了)。
✅ 方法2:冲减相关税费法
适用情况: 非常少见! 仅适用于政策文件白纸黑字写明该返还款是“直接冲减企业原已缴纳的XX税款”,政策写“返还的增值税可直接用于抵减纳税人当期应纳增值税额”(这种情况极少,通常返还是给钱,不是抵税)。
核心思想: 相当于税务局退了你多交或不该交的税,把这笔钱从原来确认的“税金”里冲掉。
会计分录:
-
如果是冲减已交的增值税: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XXX元 (或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税金及附加 XXX元) // 适用于冲减已计入损益的附加税
-
如果是冲减已交的企业所得税: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 如果返还的是当年已预缴的 (或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所得税费用 XXX元) // 如果返还的是以前年度已最终汇缴的,且已结账,需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举个栗子🌰(极端少见情况): 某地方政策罕见规定:“为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按缴纳增值税额的一定比例返还,该返还款可直接用于抵减其当期应纳增值税额**”,快运物流公司当期获得可抵减额度10万元。
- 快运公司会计处理(假设当期有足够销项税抵减):
借: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100,000.00 贷:其他收益 - 政府补助 100,000.00 // 或营业外收入
- 注意:即使冲减了应交增值税,最终体现的“好处”还是会增加利润(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并非完全不体现收益,纯粹冲成本费用的处理极其罕见且需强政策依据。
优点: 如果政策明确允许冲税,处理最精准。 缺点: 适用场景极其有限,绝大多数地方返还是给钱,不是直接抵税,操作不当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 方法3:负债转销法(适用于“三代”手续费返还)
适用情况: 特指! 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税务机关按规定比例(通常2%)返还的手续费,这是法定义务产生的返还。
核心思想: 企业代扣税款时,是“欠”着税务局和员工的(贷:应交税费-个税,贷:其他应付款-员工),返还的手续费,本质是对企业承担这项“负债”管理工作的补偿。
会计分录:
-
收到个税手续费返还时: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其他收益 - 三代手续费返还 XXX元 (或 营业外收入 - 三代手续费返还 XXX元) // 小企业常用
- 财政部会计司明确:该返还收入应作为其他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收益,在“其他收益”科目核算。
-
奖励办税人员 (非强制,若发生):
借:管理费用 - 职工薪酬/其他 XXX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 - 奖金 XXX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 奖金 XXX元 贷:银行存款 XXX元
举个栗子🌰: 智杰科技公司2025年代扣代缴员工个税合计100万元,2025年4月收到税务局返还的2%手续费 2万元。
- 智杰公司会计处理:
(1) 收到手续费: 借:银行存款 20,000.00 贷:其他收益 - 三代手续费返还 20,000.00 (2) 公司决定拿出1万元奖励财务部小刘: 借:管理费用 - 职工奖金 10,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 奖金 10,0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 - 奖金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优点: 符合业务本质,处理清晰,手续费返还明确需要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选错方法后果很严重!利润、税务、报表都遭殃
- 利润错位: 该冲成本的记成收入,虚增利润;该记收入的冲了成本,隐藏利润,误导老板和投资人决策。
- 税务风险:
- 该按收入交企业所得税的没交 ➡️ 偷税漏税,罚款+滞纳金。
- 错误地冲减了应交税费 ➡️ 申报表与账不符,引发税务预警和稽查。
- 个税手续费返还 忘了交增值税(按“经纪代理服务”适用6%)和企业所得税。
- 报表失真: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关键数据扭曲,影响银行贷款、招投标。
- 审计麻烦: 被审计师揪出来调整,效率低下还显得不专业。
完美入账的4个必备动作(避开99%的坑)
- 死磕政策文件: 找到地方政府或园区盖章的红头文件、签订的协议。逐字逐句看返还的性质描述(是“奖励”、“补贴”还是“退税”?)、计算依据(按实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返还比例?)、发放形式(现金?还是抵税?)。
- 首选“其他收益”: 除非政策白纸黑字写明是“退税”或“抵税”,否则强烈建议采用“政府补助法”计入“其他收益”,这是目前最主流、最安全、争议最小的处理方式。
- 牢记要交企业所得税! 地方税收返还(除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外)和个税手续费返还,本质上都是企业取得的收入,需要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千万别以为是“税”就不用交税了!这是最高频的踩坑点!
- 个税返还别忘增值税: 企业取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属于提供经纪代理服务取得的收入,需要按“商务辅助服务—经纪代理服务”缴纳增值税(通常6%),小规模纳税人可适用征收率(3%或1%),这笔收入当然也要交企业所得税。
真实场景难点Q&A
-
Q:返还文件找不到了怎么办? A:马上补! 联系对接的招商部门、园区管委会或财政局,务必拿到书面依据,口头承诺不可靠,入账没依据风险太大,实在不行,按最谨慎的“政府补助法”计入“其他收益”。
-
Q:返还的是多年前交的税,怎么处理? A:如果返还的是以前年度(比如2025年)的税款:
- 采用“政府补助法”:直接计入收到当年的“其他收益”。
- 理论上 如果冲减原税金(方法2):需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非常麻烦且需强政策依据,强烈不推荐,首选方法1。
-
Q:返还的钱指定要用于购买设备或研发,怎么处理? A:这属于与资产相关或用于补偿以后期间费用的政府补助。
- 与资产相关(如必须买设备):
-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 设备开始折旧时:
借:递延收益 贷:其他收益
(在折旧期内分期确认)
- 收到时:
- 补偿以后费用(如必须用于研发):
-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 发生相关研发支出时:
借:递延收益 贷:其他收益
- 收到时:
- 关键点: 即使有用途限制,只要政策未明确是“冲税”,其本质仍是政府补助,在满足条件时计入损益,而非直接冲减成本或资产价值。
- 与资产相关(如必须买设备):
地方税收返还是块“香饽饽”,但财务处理上绝不能“糊涂账”,记住这个黄金法则:
👉 “先看文件定性质,不明就计入收益,税费申报要牢记,个税返还增值税。”
吃透政策、选对科目(首选“其他收益”)、足额申报税款(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你就能把这笔“意外之财”妥妥地装进企业的口袋,同时让账目经得起任何考验,下次返还款到账时,张会计们就能淡定地说:“按政策走,入账分分钟搞定!”。
某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总监 李薇: “去年收到园区300多万的所得税返还,按政府补助入账‘其他收益’,汇算清缴时主动申报纳税,税务局检查时顺利过关,清晰的处理不仅规避了风险,也让管理层对这笔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一目了然,用得更放心。”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