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到税费返还,会计分录该这样做!
身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处理各种资金流动是日常基本功,当某天银行账户里突然多出一笔来自税务局的款项——税费返还,可别光顾着高兴,正确的账务处理至关重要,这笔钱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账做错了,不仅可能影响当期利润的真实性,严重的甚至可能引来税务局的关注,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讲,企业收到各种税费返还时,会计分录究竟该怎么写,才能既清晰又合规。
税费返还的本质:不是“白捡的钱”,是“多交的退还”
首先得明白,税费返还可不是税务局给你的额外奖励(特定政策性奖励除外),它最核心的本质是:企业之前多缴、或者按规定可以申请退回的税款。 税务局经过审核确认后,把这笔钱退还给企业,常见的情况有:
- 多缴退税: 比如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算多了,年度汇算清缴后多缴的部分要退回来;或者增值税申报时计算错误导致多缴了。
- 政策性退税/优惠返还:
- 增值税即征即退: 比如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享受政策,缴纳后立即/按程序申请退还部分税款。
- 出口退税: 出口货物或服务,退还其在国内已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 所得税优惠返还: 某些地区或行业有特殊的税收优惠,可能涉及部分已缴税款的返还(形式多样)。
- 社保费减免/返还: 特定时期(如疫情期间)或特定企业群体享受的阶段性社保费减免或返还。
- 误收退税: 税务局或海关因技术性错误多收了税款,后期发现后退还。
核心要点:这笔钱原本就是你的! 会计处理的核心,就是要 冲减(减少)当初缴纳这笔税款时所记录的相关费用或负债科目,或者 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如果涉及以前年度多缴)。
收到税费返还的会计分录详解(按主要税种)

收到增值税返还/退税
增值税的返还最常见,情况也相对复杂些:
-
多缴增值税退税(最常见)
- 背景: 申报错误或其他原因导致当期或前期多交了增值税。
- 分录:
- 借:银行存款 (钱回来了,资产增加记左边)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 为什么?
- 当初缴税时,你做的分录是: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这表示你欠税务局的钱(负债)减少了,现金也减少了。 - 现在税务局把钱退回来,表示你之前“多还了债”,收到退款时,应该 冲减当初缴税时增加的负债科目,现金增加(借),负债减少(贷),这样账就平了,整个过程不影响当期的利润表。
- 当初缴税时,你做的分录是:
-
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如软件企业)
- 背景: 企业按规定缴纳了增值税后,符合政策条件,申请退还部分或全部税款。
- 分录:
- 借:银行存款 (钱回来了)
- 贷:税金及附加 (冲减当初计入的成本费用)
- 为什么?
- 当初缴纳这部分可退的增值税时,你做的分录是: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这部分增值税额作为成本费用计入了“税金及附加”: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等。 - 现在收到退还,意味着这部分税费成本不应该由企业最终承担,直接 冲减当初计入的“税金及附加”费用,这会导致当期利润增加(费用减少了),这是政策优惠带来的利润增加。
- 当初缴纳这部分可退的增值税时,你做的分录是:
- 关键点: 这类返还通常是针对已计入成本费用的税款进行的返还,所以冲减费用科目是合理的,这不同于多缴退税(冲负债)。
-
收到出口退税款(增值税部分)
- 背景: 出口货物或服务,申请退还国内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
- 分录:
- 借:银行存款 (收到退税款)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或单独设置“应收出口退税”科目)
- 为什么?
- 在采购环节,你支付的进项税中用于出口的部分,按规定是不能抵扣的(或者需要先抵扣再转出),你通常会在账上体现这部分“待退税款”。
- 采购时: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将用于出口的进项税转出: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相关科目),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这部分转出的进项税就形成了你的“应收出口退税款”权利:借:应收出口退税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 - 现在收到税务局退税款,就是收回这笔应收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出口退税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它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而是减少了之前计入成本的税额(通过冲减应收款实现)。
收到企业所得税返还/退税
企业所得税通常是按季度预缴,年度汇算清缴,退税多发生在汇算清缴后。
-
汇算清缴后退回多缴的所得税(本年度内)
- 背景: 年度汇算清缴后,发现全年预缴总额超过了全年实际应缴税额,税务局退回多缴部分,且这笔多缴发生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
- 分录:
- 借:银行存款 (钱回来了)
- 贷:所得税费用 (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 为什么?
- 当初预缴每个季度所得税时,你做的分录是: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实际缴纳时: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这表示你记录了当期的费用(所得税费用),也支付了现金。 - 现在汇算清缴发现全年多交了,意味着你当期记录的所得税费用偏高了,收到退税时,直接 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这会导致当期利润增加(费用减少了)。
- 当初预缴每个季度所得税时,你做的分录是:
-
汇算清缴后退回多缴的所得税(以前年度)
- 背景: 汇算清缴后发现多缴,但多缴的税款发生在上一个或更早的会计年度。
- 分录:
- 借:银行存款 (钱回来了)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
- 为什么?
- 会计讲究权责发生制和年度独立性,去年的账已经结清(关了账),利润也结转走了,今年收到退的是去年多交的税,意味着去年的费用(所得税费用)多计了,导致去年的利润少算了。
- 不能直接冲减今年的“所得税费用”(因为这笔费用是去年的),也不能直接计入今年的利润(否则会虚增今年利润),需要通过一个特殊的过渡科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处理。
- 收到钱:
借:银行存款,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 期末需要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通常是贷方余额,表示增加了利润)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这样,这笔多交税款的退回,就直接增加了企业累计的未分配利润(相当于修正了去年的留存收益)。
- 关键点: 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务必分清多缴税款所属的年度,用错科目会扭曲不同年度的利润。
-
收到政策性所得税返还/优惠款
- 背景: 如某些地区招商引资政策、特定行业扶持政策,可能对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部分返还(形式可能是奖励、补贴等,但实质是税费返还)。
- 处理:
- 如果文件明确是返还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处理原则同情况一或情况二,根据所属年度冲减“所得税费用”或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如果文件定性为政府补助: 则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处理。
- 与收益相关的补助(补偿已发生费用):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益
(日常活动)或营业外收入
(非日常活动)。 - 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先计入
递延收益
,在资产使用寿命内分期转入其他收益
或营业外收入
。
- 与收益相关的补助(补偿已发生费用):
- 判断关键: 仔细阅读政策文件和税务局的通知,明确款项的性质,是直接的税费退还?还是基于缴税事实给予的奖励/补贴?性质不同,会计科目天差地别! 拿不准时务必咨询专业人士或主管税务机关。
其他税费返还(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社保费等)
-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返还:
- 这些附加税费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为计税依据的,如果主税(增值税/消费税)发生退税,这些附加税费通常也会随之退还。
- 分录:
- 借:银行存款
- 贷:税金及附加 (冲减当初计入的成本费用)
- 为什么? 当初计提和缴纳这些附加税费时,是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的: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现在主税退了,附加税也退了,自然要冲减当初计入的费用,处理逻辑同增值税即征即退。
-
社保费返还/减免:
- 背景: 如疫情期间的国家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或者地方性的稳岗返还等。
- 处理:
- 直接减免(当期无需缴纳): 在计提社保费时,只计提企业应承担的不减免部分,分录照常: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实际承担部分),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 (实际承担部分)
。 - 先缴后返: 企业先按规定全额缴纳,后期收到社保经办机构的返还。
- 分录(收到返还时):
- 借:银行存款
- 贷:管理费用 / 生产成本 / 销售费用等 (冲减当初计入的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 为什么? 社保费是企业用人成本的一部分,当初缴纳时全额计入了成本费用(管理费用等),现在返还,意味着这部分成本费用企业最终不需要承担,所以应该冲减当初计入的费用科目,这与增值税附加税返还的处理逻辑一致。
- 关键点: 冲减哪个费用科目,取决于当初计提这笔社保费时计入了哪个成本费用科目(通常是管理费用-社保费)。
- 直接减免(当期无需缴纳): 在计提社保费时,只计提企业应承担的不减免部分,分录照常:
做账时务必注意的关键细节
-
核对清楚款项性质和所属期间: 这是最最最基础也最容易出错的一步!收到退税款项时,一定要 仔细查看银行回单上的备注信息(非常重要!),并 与税务局或社保局下发的正式退税/返还通知书核对,明确退的是什么税?费?属于哪个年度?是政策优惠还是多缴退税?性质不同,分录完全不同,别凭感觉猜!
-
凭证附件要齐全: 会计分录后面必须附上强有力的证据!包括:
- 银行收款回单(证明钱确实到账了)。
- 税务局/社保局盖章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社会保险费退费通知单》等官方退费凭证(证明钱的来源和性质)。
- 如果是出口退税,还需要相应的报关单、出口发票、退税申报表等。
- 如果是政策性返还,需要相关文件的复印件(证明政策依据)。
- 这些附件是账务处理的基石,也是未来应对税务检查、审计的“护身符”。
-
关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资产负债表: 银行存款增加,对应的负债减少(应交税费类科目)或所有者权益增加(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 利润表:
- 冲减“所得税费用”、“税金及附加”或“管理费用”等成本费用科目 → 导致 当期利润增加。
- 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 导致 当期利润增加。
- 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不影响当期利润,但最终会增加期末的“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
- 理解不同处理方式对报表的影响,有助于你更清晰地把握分录的实质,也能在需要时向老板解释清楚这笔钱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具体影响。
千万别踩这些“雷区”
-
“简单粗暴”直接进收入: 这是非常典型的错误!收到增值税多缴退税,直接做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这会导致 虚增当期利润!因为这笔钱只是把你多交的拿回来,并不是赚来的新收入,性质完全不同。 -
跨年退税用错科目: 把属于以前年度的所得税退税,错误地冲减了本年的“所得税费用”,这会导致 扭曲两年度的利润:去年利润本应调高没调(利润少算了),今年利润被无端调高了(利润多算了),后果很严重!
-
混淆税费返还和政府补助: 把实质是税费返还的款项,错误地按照政府补助准则计入“其他收益”或“递延收益”;或者反过来,这会导致 费用/收入的确认期间和金额错误,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务必依据 政策文件的明确界定 来判断。
-
忽略凭证和备查: 不做账、附件不全或随意堆放,一旦税务局来查账,你无法证明这笔钱的合法合规来源和性质,轻则要求补税,重则可能涉及处罚,完善的凭证管理是财务工作的底线。
举个栗子,帮老王理清思路:
老王开了家小型制造厂,2025年预缴了企业所得税25万元,2025年5月完成2025年度汇算清缴,税务局确认全年实际应缴所得税为20万元,多缴的5万元在6月份退回到公司账户。
-
错误做法(直接进收入):
- 借:银行存款 50, 000
- 贷:营业外收入 50, 000
- 后果: 2025年利润虚增5万,多交所得税。
-
错误做法(冲减2025年所得税费用):
- 借:银行存款 50, 000
- 贷:所得税费用 50, 000
- 后果: 2025年所得税费用25万偏高(实际应为20万)未被修正;2025年所得税费用被无端减少5万,利润虚增。
-
正确做法(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2025年6月收到退款:
- 借:银行存款 50, 000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 000
- 2025年底(或定期)结转: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 000
-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 000
- 结果: 这笔退款增加了公司的累计
- 2025年6月收到退款: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