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税到账!会计必看,企业所得税返还的分录处理详解(附真实案例)
王会计上个月刚把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申报表提交,这周突然接到税务局电话,告知有一笔去年多缴的企业所得税可以办理退还,她心头一喜,但随即又有点发懵:“这笔钱退到公司账上,我该怎么入账呢?总感觉直接冲减‘所得税费用’好像不太对...”
相信很多财务人员都遇到过类似王会计的困惑,企业所得税返还,无论是汇算清缴后的多缴退税、享受税收优惠的即征即退,还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返还,账务处理的核心逻辑其实非常清晰,关键在于区分返还的性质和资金流的来源。
企业所得税返还的“身份”认定:钱从哪来?为何而退?
在动笔写分录前,我们得先给这笔返还的税款做个“身份鉴定”:
- 汇算清缴多缴退税: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年度汇算清缴后,发现全年预缴的税款 > 最终核定的全年应缴税款,税务局把你多交的钱退回来。本质:纠正前期多交的税款,偿还企业的“债权”。
- 享受税收优惠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国家为了鼓励特定行业或行为(如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特定区域等),允许企业先按法定税率申报缴纳,然后根据政策规定,将已缴纳的部分或全部税款退还给企业。本质:国家兑现其承诺的税收减免优惠。
- 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奖励性质的“返还”: 这不属于“税”的退还,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企业缴纳的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或条件,以财政补贴、奖励、扶持资金等形式返还给企业。本质:政府给予的与收益相关的补助。
敲黑板:这三种“返还”,在会计科目使用和利润表影响上,存在关键区别!
核心分录解析:分门别类,条理清晰
汇算清缴多缴退税(最常见)
-
核心逻辑: 冲减当期或前期的“所得税费用”,这笔钱本来就是你多交的税,现在拿回来,自然要减少你当期或前期的费用。
-
标准分录:
-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XXX
贷: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
- 期末结转损益(通常是月末或年末):
借: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
贷:所得税费用 XXX
(或者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XXX
,具体见下文说明)
- 收到退税款时:
-
关键细节与选择:
- 冲减当期 (贷:所得税费用):
- 适用情况: 退还的是本年度内预缴的多余税款(比如第三季度预缴多了,年度汇算前税务局同意先退一部分),或者金额很小对报表影响不大,图省事直接冲当期。
- 操作: 收到退税时先挂“应交税费”,月末直接将“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贷方余额转入“所得税费用”贷方(即冲减当期费用)。
- 优点: 简单直接。
- 缺点: 如果金额较大且属于以前年度,会扭曲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率,可能影响财务分析。
- 追溯调整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适用情况: 退还的是以前年度(上一年或更早)汇算清缴确认的多缴税款,这是最规范、最推荐的做法!
- 操作:
-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XXX
贷: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
- 期末结转:
借: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XXX
- 最终影响: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在期末会转入“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这意味着这笔退税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期初未分配利润,相当于修正了以前年度的损益,不影响当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 收到退税款时:
- 优点: 符合权责发生制,真实反映各期损益,不影响当期经营成果分析。
- 缺点: 稍微多一步操作。
- 冲减当期 (贷:所得税费用):
王会计的答案: 她遇到的是典型的以前年度汇算清缴多缴退税,最规范的做法是:
- 收到钱: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0
- 月末:
借: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
- 这笔50,000元最终会增加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未分配利润”的期初余额,不会出现在她本月的利润表里。
享受税收优惠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
核心逻辑: 国家给予的优惠,属于企业获得的一项“收益”,这笔收益与企业日常活动(缴税、享受优惠)相关,应计入当期损益。
-
标准分录:
借:银行存款 XXX
贷:其他收益 XXX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或贷:营业外收入 - 政府补助 XXX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
关键细节:
- 科目选择: 新收入准则下,明确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与日常活动无关的才计入“营业外收入”,税收返还是企业因正常经营、符合条件享受优惠而产生的,通常认为与日常活动相关,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简化处理,计入“营业外收入”即可。
- 利润表影响: 这笔收入会增加企业当期的利润总额。
- 案例: 某软件企业,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按政策享受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缴纳时正常做增值税分录,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
贷:其他收益 80,000
(或营业外收入
)。
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奖励性质的“返还”
-
核心逻辑: 这本质上属于政府补助,需要根据补助的具体性质判断是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地方财政返还税款性质的资金,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
标准分录:
- 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XXX
贷:递延收益 XXX
(或其他收益
/营业外收入
, 具体见下文说明) - 确认收益时:
借:递延收益 XXX
贷:其他收益 XXX
(或营业外收入
)
- 收到款项时:
-
关键细节与选择:
- 总额法 vs 净额法: 通常采用总额法,即先计入递延收益或当期损益。
- 计入当期损益 (贷: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 适用情况: 补助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或者文件明确是“奖励”、“扶持”且无需对应未来支出的,在收到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操作:
借:银行存款 XXX
贷:其他收益 - 政府补助 XXX
(或营业外收入
) - 案例: 收到开发区管委会文件,明确奖励企业上年度纳税大户,金额按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20%计算返还。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其他收益 100,000
。
- 计入递延收益 (贷:递延收益):
- 适用情况: 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收到时先挂“递延收益”,在相关费用发生的期间内,分期转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 操作:
- 收到:
借:银行存款 XXX
贷:递延收益 XXX
- 在相关成本费用发生期间(如按月/按年):
借:递延收益 XXX
贷:其他收益 XXX
- 收到:
- 案例: 政府返还一笔款项,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下一年度的研发投入,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递延收益 200,000
,下一年度实际发生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时,按合理方式(如按月平均)借:递延收益 16,667
贷:其他收益 16,667
。
实战避坑指南:会计处理中的高频雷区
- 混淆“退税”与“财政补贴”: 这是最大的坑!务必看清退库通知书或收款附言,税务局退回来的、注明是“企业所得税退税”的,走“应交税费”冲减“所得税费用”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财政局或其他政府部门打来的、注明是“产业发展资金”、“财政扶持款”、“奖励款”等的,按政府补助处理,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票据性质决定科目归属!
- 以前年度多缴退税处理不当: 贪图方便直接冲减当期“所得税费用”,后果是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被低估,利润被高估,报表失真。务必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追溯!
- 即征即退收入放错科目: 把税收优惠性质的退税款计入了“应交税费”贷方或直接冲减了“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即征即退才可能涉及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优惠退的是所得税)。这是国家给的优惠收益,要确认为收入!
- 财政返还收入未按规定分摊: 对于需要补偿未来支出的财政返还,一次性全部计入收到当期的收入,这会导致收入提前确认,不符合配比原则。该递延的要递延!
- 忽略税务申报表调整: 对于汇算清缴退税,通常意味着你需要更正以前年度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对于即征即退和财政返还,其本身可能作为应税收入,需要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财政补助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除外)。会计处理完,别忘了税务也要跟上!
- 凭证附件不完整: 无论是退税还是财政返还,银行回单、税务局出具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退(抵)税申请表》、财政部门的拨款文件或奖励通知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始凭证,必须附在记账凭证后面。证据链要完整清晰!
给财税朋友们的贴心建议
- 追根溯源是王道: 收到任何一笔“返还”款,第一件事不是做账,而是搞清楚这笔钱到底是什么性质?谁退/给的?依据是什么文件?退的是哪个年度的?把这些关键信息弄明白,分录自然就清晰了。
-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是神器: 处理跨期事项(尤其是涉及损益的),这个科目能帮你保持当期报表的纯洁性,别怕用它,规范操作才是正道。
- 政府补助准则要常翻: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政府补助的规定是处理财政返还的“圣经”,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回去翻准则。
- 与税务/财政保持沟通: 对款项性质、政策依据有疑问时,主动联系发放款项的税务局或财政局相关部门咨询确认,一个电话可能省去后续很多麻烦。
- 做好台账管理: 对于即征即退、财政返还等,建议建立专门的辅助台账,记录每笔款项的收款日期、金额、性质、依据文件、会计处理方式、税务处理情况等,方便查询和应对检查。
企业所得税返还的会计处理,绝不是简单的“借银行存款,贷XX科目”,它像一道需要精确拆解的数学题:
- 看到“税务局退所得税”,想到“应交税费”和“所得税费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看到“税收优惠即征即退”,想到“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 看到“财政局给扶持款/奖励”,想到“政府补助”和“其他收益/递延收益”。
掌握好这三把钥匙,再辅以对业务实质的精准判断和对准则的深入理解,你就能在纷繁复杂的“返还”款项中游刃有余,做出准确、合规的会计处理,让每一笔退税和补贴都“名正言顺”地入账,为企业的财务健康保驾护航。
下次当你的银行账户突然多出一笔来自税务或财政的款项时,希望你能自信地拿起凭证,准确写下属于它的“身份证明”——那笔正确的会计分录!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