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交易还能自由定价?上市公司关联企业核定征收全面受限!
引言:一个真实案例引发的风暴
去年某医药上市公司子公司因长期向母公司低价供应原料,被税务局盯上,稽查人员发现,子公司采用“核定征收”模式,利润率奇低,但母公司利润却异常丰厚,最终该企业不仅被追缴税款近亿元,股价更应声下跌15%,这并非个例——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核定征收”红利期,已实质性终结!
核定征收:曾经的“税收洼地”是如何运作的?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的小卖部没有完整记账,税务局会根据行业平均利润率(比如10%)直接“核定”一个利润来征税,这就是核定征收——本质是税务局在“算不清账”时的简化操作。
对关联企业而言,核定征收曾暗藏巨大空间:
- 定价自由度高:子公司向母公司销售商品,若采用核定征收,即使定价明显低于市场价(如成本100元的产品只卖110元),只要在核定利润率框架内,税务局通常不深究;
- 隔离税务风险:母公司查账征收需严格合规,但核定征收的子公司税务稽查压力较小;
- 利润转移通道:通过人为压低关联交易价格,将利润留在核定征收企业(如设在税收洼地的子公司),实现整体税负降低。
关键矛盾点:核定征收本为解决小微企业核算能力不足,却被上市公司关联企业用于“合规避税”,引发监管重拳!
为什么上市公司关联企业被“踢出”核定征收?
转移定价的“隐形斗篷”被撕开
核定征收模式下,企业无需证明关联交易定价的合理性,这相当于给转移定价披上隐形斗篷:
- 子公司以超低价向母公司销售,将利润做低;
- 母公司再以市场价销售,利润留在查账征收主体;
- 整体税负远低于正常水平。

典型案例:某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西部税收洼地设销售公司(核定征收),以成本价接母公司订单,再按市场价对外销售,子公司利润率被“核定”在8%,实际经营利润率超30%,年避税规模达数千万。
成为逃避反避税调查的“挡箭牌”
税务局对关联交易展开调查时,企业常以“我方采用核定征收,定价高低不影响税负”为由抗辩,这直接架空了《特别纳税调整》的威慑力。
扭曲资本市场的公平性
当A公司通过关联企业核定征收实现15%的实际税负,而合规经营的B公司税负率达25%,资本市场已非公平竞技场。
政策铁幕:哪些规定封死了这条路?
▶ 核心政策依据
文件名称 | 关键条款 | 杀伤力 |
---|---|---|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 | 第三条:特殊行业、特殊类型纳税人和一定规模以上的纳税人,不适用核定征收 | 上市公司关联企业直接被排除 |
国税发[2009]2号文 | 要求关联交易必须遵循独立交易原则,否则税务机关有权进行纳税调整 | 核定征收不得对抗转移定价调整 |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 明确关联交易申报、文档准备义务,核定征收企业同样需提交同期资料 | 避税操作无处遁形 |
▶ 实操中的“三重门禁”
- 企业规模直接禁入:年收入超500万或注册资本超300万的企业,基本被排除在核定征收门外;
- 行业黑名单: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高端服务业,以及融资租赁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多地已禁止核定征收;
- 税务稽查穿透审计:即使子公司采用核定征收,若发现其关联交易定价明显异常,母公司仍会被追缴税款+滞纳金。
2025年新动向:多地税务部门明确要求,申请核定征收的企业需签署《不存在关联交易承诺书》——上市公司体系几乎不可能过关!
企业应对策略:合规才是唯一出路
关联交易全面“自查体检”
- 梳理交易图谱:画出集团内所有关联方之间的资金、货物、服务流向图;
- 对标市场定价:对比同类第三方交易价格(如行业报告、公开招投标数据);
- 识别高危点:重点筛查无形资产许可、集团劳务分摊、资金融通等隐蔽交易。
构建定价防御体系
定价方法 | 适用场景 | 上市公司应用实例 |
---|---|---|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 大宗商品、标准产品交易 | 钢铁企业参照上海钢联现货报价确定关联交易价 |
再销售价格法 | 分销类企业(如子公司采购后转售) | 消费品公司按子公司对外售价倒推采购价 |
成本加成法 | 委托加工、定制化生产 | 医药企业按生产成本加15%利润率定加工费 |
准备“同期资料”文档(税务机关最看重的盾牌!)
- 主体文档:集团全球业务架构、无形资产、融资活动全景图;
- 本地文档:详细说明每笔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功能风险分析、可比性研究;
- 特殊事项文档:涉及成本分摊、资本弱化等复杂安排时的专项报告。
血泪教训:某光伏企业因未准备同期资料,在税务稽查中被直接核定补税,金额是实际利润转移额的3倍!
主动沟通争取“安全港”
对于难以找到可比价格的交易(如独家专利授权),可提前向税务机关提交《预约定价安排(APA)申请》,书面确认定价机制,避免后续争议。
新公司法下,关联交易合规再升级!
2025年7月实施的新《公司法》第182条明确:
“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的,股东可要求赔偿”
这意味着:
- 中小股东可因不合理关联交易起诉上市公司;
- 税务机关的调整结论将成为民事诉讼的关键证据;
- “业财税法”四维合规成为上市公司的生存刚需。
告别侥幸,拥抱透明
当某互联网巨头因关联企业核定征收被补税18亿的新闻震动市场,一个信号已无比清晰:用税收洼地掩护关联交易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对上市公司而言,与其在核定征收的灰色地带提心吊胆,不如全力构建经得起稽查、审计、中小股东拷问的关联交易管理体系,财税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是企业价值最坚硬的基石——毕竟,资本市场永远会用真金白银投票给那些行走在阳光下的公司。
(本文基于公开政策及案例研究,具体操作请咨询专业机构)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