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你的税到底怎么算出来的?说透计税依据那点事!

“王老板,你这账做得太乱了,成本票都对不上,今年企业所得税给你核定了啊!”
“核定?核定了是不是就能少交点?这税到底咋算啊?”

相信不少接到税务局“核定征收”通知的老板,心里都打过这个问号。核定征收不是“优惠”,而是税务局在“看不清”你真实利润时,使用的一套特殊计算方法。 其中最核心、也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计税依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核定征收下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彻底讲明白!

啥叫核定征收?为啥轮到我?

简单说,查账征收就像“开卷考试”:你提供完整的账本凭证(收入、成本、费用清清楚楚),税务局按你算出的真实利润(应纳税所得额)来征税。

核定征收则像“闭卷估分”:通常是因为你的账本不全、成本费用凭证缺失混乱、或者税务局认为你申报明显偏低还没合理解释,既然看不清你的真实利润,税务局就根据掌握的信息(主要是你的收入,再结合行业普遍规律),直接“估”一个利润额出来作为计税基础,这就是核定征收的核心逻辑。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你的税到底怎么算出来的?说透计税依据那点事!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计税依据 第1张

计税依据的“灵魂”:收入总额 + 应税所得率

在核定征收模式下,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最核心公式是:

应纳税额 = 收入总额 × 应税所得率 × 企业所得税税率

看明白了吗?这里的收入总额 × 应税所得率,就是最关键的那个“计税依据”!它相当于税务局“估算”出来的你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利润额),让我们拆解这两个核心要素:

收入总额:你“收进来”的钱是起点

  • 定义: 指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从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取得的所有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收入,说白了,就是你做生意收到的所有钱和等价物的总和
  • 包含哪些? 这才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不仅仅是开票收入哦!以下都要算进来:
    • 主营业务收入: 卖产品、提供服务赚的钱,这是大头。
    • 其他业务收入: 比如出租闲置设备、卖废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收入等。
    • 视同销售收入: 这是重点!也是很多老板“踩坑”的地方!税务局规定,即使你没收钱或者收的钱明显偏低,某些行为也要算作销售,按市场价确认收入,常见情况:
      • 把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非生产项目(如发福利、送礼、盖自家办公楼)。
      • 拿自己的产品去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 拿产品去抵债。
      • 把产品在总分公司之间调拨(非销售目的除外)。
    • 非经常性收入(部分可能涉及): 如资产处置收益(卖旧设备、厂房等赚的钱),但具体情况要看核定方式是否包含。
  • 关键提醒:
    • 开票不是唯一标准! 无论是否开具发票,无论款项是否到账(权责发生制原则),只要业务发生了,收入就得确认。
    • 隐匿收入风险极大! 核定征收下,税务局会通过你的银行流水、水电费、房租、员工规模、同行业比对等多种手段来“印证”或“倒推”你的收入总额。故意隐瞒收入,一旦被查实,不仅要补税,还要面临巨额罚款和滞纳金,甚至刑事责任!
    • “不开票收入”必须申报! 很多小老板觉得客户不要票,钱进私人账户就没事,大错特错!这部分收入是税务局重点稽查对象,也是核定征收企业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应税所得率:行业的“利润率参考值”

  • 定义: 由税务局(通常是省级税务局)分行业统一划定的一个比例范围,它代表了税务局基于大量数据,认为你所在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大概是多少。
  • 作用: 在核定征收中,用你的收入总额乘以这个应税所得率,就得出了税务局“推定”的你的应纳税所得额(利润额),公式核心部分:收入总额 × 应税所得率 =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依据)。
  • 怎么确定的?幅度多大? 国家层面有指导范围,各省在范围内制定具体标准,常见行业应税所得率参考幅度(具体以当地税务局最新公告为准):
    • 农、林、牧、渔业:3%-10%
    • 制造业(工业):5%-15%
    •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4%-15%
    • 交通运输业:7%-15%
    • 建筑业:8%-20%
    • 餐饮业:8%-25%
    • 娱乐业:15%-30%
    • 其他行业:10%-30%
  • 关键提醒:
    • 不是你自己选的! 这个率是税务局定的,核定通知书上会明确写清楚给你适用哪个行业、多少税率。
    • “率”高不一定税多! 别慌,虽然娱乐业率高达30%,但如果你的收入总额很低,税也可能很少,同样,制造业率低至5%,但如果你收入上亿,税额也非常可观,最终税负是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企业所得税率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为什么幅度这么大? 这体现了税收的公平性考虑,同样是餐饮,高端酒楼和街边小面馆,利润率显然不同,税务局在核定具体企业时,会在幅度内根据你的规模、地段、经营状况等因素取一个值(可能取中间值,也可能取高值或低值),如果你觉得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明显不合理(比如给你用了最高档),可以尝试提供证据与税局沟通。
    • 企业所得税税率: 目前基本税率是25%,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有优惠税率(如实际税负可能低至5%或2.5%),这个税率是乘在最后的。

举个“栗子”,秒懂计算

场景1:李老板的包子铺(餐饮业)

  • 被核定征收,税务局核定其2025年收入总额为100万元(通过POS流水、外卖平台数据、原材料采购量等综合核定)。
  • 适用行业:餐饮业,当地税务局规定餐饮业应税所得率为10%。
  • 李老板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2025年适用优惠,其应纳税所得额100万以内的部分,实际税负为5%。

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100万 × 应税所得率 10% = 10万元 应纳税额 = 计税依据 10万 × 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5% = 5000元

场景2:张总的建材批发公司(批发业)

  • 被核定征收,税务局核定其2025年收入总额为500万元。
  • 适用行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当地税务局规定批发业应税所得率为8%。
  • 该公司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适用25%税率。

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500万 × 应税所得率 8% = 40万元 应纳税额 = 计税依据 40万 × 企业所得税税率 25% = 10万元

核定征收下,关于计税依据的“生死线”提醒

  1. 收入总额是“高压线”: 再次强调!隐瞒收入是核定征收下最大的雷区! 税务局有N种方法交叉验证,比如查你的银行流水(公私不分是大忌)、查你的上游供应商(你采购了多少原料,大致能产出多少产品/服务)、查水电费、查房租、查物流单据、甚至做同地段同行业经营数据比对。虚报瞒报收入,一旦被稽查,后果极其严重。

  2. 应税所得率有“商榷空间”(有限): 如果你有充分证据(如同规模同地段同行业可比企业的财报、行业协会数据等)证明税务局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明显高于行业实际平均水平,可以在核定过程中或收到通知书后及时、专业地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申诉,但空口无凭不行,需要扎实的证据。

  3. 核定不是“永久标签”: 核定征收是税务局在你“账务不清”时采取的征管手段。如果你后续规范了财务核算,能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可以主动申请转为查账征收! 查账征收下,如果你的成本费用真实合理,税负可能会低于核定征收(尤其当你的实际利润率低于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时),这是努力的方向!

  4. “视同销售”别忽视: 把公司产品拿去送礼、发福利、抵债?这些都要按市场价算收入!很多核定征收企业老板根本没这个概念,直接导致少计收入总额,埋下隐患。

  5. 核定方式可能有差异: 最常见的是按收入总额核定(本文重点讲解的),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按成本费用支出额核定,或者直接核定一个固定税额(定额征收),具体方式以税务局下发的《核定(调整)通知书》为准,务必仔细阅读。

知依据,明风险,谋规范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下的“计税依据”,核心就是税务局根据你的“收入总额”和行业的“应税所得率”这两个关键因子,估算出的一个“利润额”,理解了这个逻辑,你就明白了核定征收的税是怎么算出来的。

对老板们来说,核定征收绝不是可以“躺平”或者动歪脑筋少交税的理由。 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更高的涉税风险(尤其在收入申报方面)。最根本的出路,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账务处理,取得合规票据,努力达到查账征收的要求。 这不仅能让你的税负更真实、更合理,更是企业规范经营、长远发展的基石。

在税收问题上,“看不清”往往比“看得清”代价更大,搞懂计税依据,守住收入红线,积极谋求规范,才是企业税务安全的“王道”。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你的税到底怎么算出来的?说透计税依据那点事!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计税依据 第2张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