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不用做账?税局查账那一刻老板肠子悔青了!
“王老板,您这核定征收的麻辣烫小店,账本呢?” “核定征收不是不用做账吗?税局不是都给我定好每月交500块就行了吗?”王老板一脸茫然地看着税务人员。 “谁跟您说的核定征收就不用记账了?核定的是征收方式,不是免了您的记账义务啊!您这收入支出一点凭据没有,我们怎么核实核定的税额是否合理?现在怀疑您实际收入远超核定标准,需要重新核查了...”税务人员无奈地翻着空白的抽屉。
这一幕,是不是让很多核定征收的小老板们心头一紧?你是不是也曾以为:核定征收=万事大吉=不用记账?大错特错!这个误解,可能正悄悄埋下大雷!
撕开“核定征收”的神秘面纱:它到底是个啥?
简单粗暴版理解:税局觉得你算不清或者懒得算(或者你太小本经营,算起来太麻烦),就根据你行业、地段、规模等,拍板给你定一个数(或者定个率),你就按这个数/率交税。 省事!常见的有两种玩法:
- 定期定额(双定): 最省心的一种,税局直接给你定好每月/每季交多少税,雷打不动,比如街角王阿姨的早餐铺,核定每月交增值税200元,个人所得税150元,总共350元,到时间交钱就完事,不用操心收入多少、成本多少,常见于规模很小、业务极其简单的个体户、小摊贩。
- 核定应税所得率: 税局不直接定税额,而是给你核定一个利润率(应税所得率),你需要记账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收入),应纳税额 = 收入 × 核定应税所得率 × 适用税率,比如李总的建材销售部,被核定应税所得率10%,如果他某季度收入100万,那么他需要先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 = 100万 × 10% = 10万,再按经营所得5%-35%的税率计算个税。这种模式,收入是关键!你必须知道收入是多少!
核心重点:核定征收,核心解决的是“怎么算税”的问题(简化计算过程),绝不是要不要记账”的问题!

残酷真相:核定征收,账该做还得做!为啥?
-
“双定户”也别太天真:税局有把“回马枪”!
- 你以为定好了就一劳永逸? 税局会定期评估,如果你的生意明显火爆了(比如王阿姨的早餐铺突然成了网红店,天天排长队),或者有举报,或者在大数据比对下发现你银行流水暴增、用电量猛涨... 税局就会启动重新核定程序。
- 重新核定靠什么? 就靠你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证据!收入流水、进货单据、房租合同、水电费发票、甚至外卖平台的流水截图... 如果你平时啥都不留,两手空空,税局怎么知道该给你调高多少?很可能就按他们掌握的信息和行业最高标准给你“顶格”核定!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我真没赚那么多啊!” 证据呢?没有!只能认罚。
- 案例: 老张开个小便利店,双定每月交税800元,后来他在旁边又盘下一个门面扩大经营,客流量翻倍,但他没申报变更,年底税局通过系统发现他用电量激增,要求提供经营资料重新核定,老张啥账都没有,税局参考同地段同等规模超市数据,直接核定他每月需交税3000元,并补缴之前少缴部分及滞纳金。
-
“核定应税所得率”户:收入是命根子,不做账=自杀!
- 这种模式下,收入是计算税款的基石!你连自己收了客户多少钱都搞不清楚,怎么按公式(收入 × 率 × 税率)算税?难道靠蒙吗?
- 税局要求: 你必须建立账簿,准确核算你的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成本费用可以不用像查账征收那样抠得那么细(因为核定所得率本身就代替了成本核算),但收入必须门儿清,有据可查。
- 案例: 陈姐开了个设计工作室,核定应税所得率15%,她觉得反正成本费用不用精确算,就只记了个大概的收入流水,很多微信、支付宝收的设计费没记全,年底一算,申报收入50万,后来被税局抽查,调取了她个人银行卡和微信流水,发现实际收入近80万!结果被认定为偷税,不仅补税、罚款、滞纳金一大堆,核定征收资格也可能被取消!
-
不做账,你连自己赚没赚钱、赚多少钱都不知道!
- 做生意不是闭着眼睛往前冲。收入多少?主要成本花了多少(比如进货、原材料、大项支出)?扣除固定费用(房租水电人工)后,真正落袋的有多少? 这些基本经营情况,你心里得有本账!核定征收不是让你当甩手掌柜,连自己是赔是赚都稀里糊涂,这还怎么做经营决策?怎么谈发展?
-
“税收洼地”的核定,风险更大!
- 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对个体户、个独企业搞“核定征收”,综合税负很低,但这种地方往往是税务稽查的重点关注对象!一旦被查,税局第一件事就是看:你的业务真实吗?你的收入成本能对应上吗?你建立账簿了吗?如果连最基本的账都没有,业务真实性会遭到严重质疑,被认定为虚开、偷税的风险极高! 所谓的“洼地”瞬间变“火坑”。
-
银行、贷款、投标...处处要“证明”!
- 你想贷款扩大经营?银行要看你流水、看经营情况。
- 你想接个大点的项目,对方要求提供财务报表?
- 甚至你想转让这个生意,人家也得看看账目评估下值多少钱吧?
- 两手空空,啥也拿不出来,机会就白白溜走了。 一本清晰、哪怕是最简单的账,就是你的生意“身份证”和“体检报告”。
核定征收企业,账该怎么做?底线在这里!
要求没查账征收那么高,但底线必须守住! 记住这几点:
-
“流水账”是保命符:
- 收入账: 必须记!每一笔收入,无论现金、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时间、金额、客户(尽量)、项目/商品名称,清清楚楚,保留所有能证明收入的原始凭证:销售小票、收据存根、发票记账联(如果开了)、合同、银行/第三方支付流水截图等。
- 支出账: 重点记录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大额、关键支出!
- 进货/原材料成本: 供应商发票、付款凭证、入库单,这是构成你商品/服务成本的核心。
- 固定大额支出: 房租(合同+发票+付款凭证)、水电物业费(发票)、员工工资(签收单/转账记录,这个涉及个税申报,必须重视!)、重要的设备购置或维修费等。
- 其他支出: 日常零星支出,可以适当简化,但也要养成收集发票、小票的习惯,定期整理。
-
凭证!凭证!凭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光在本子上写“某月某日收现金1000元”是苍白无力的。对应的收据存根呢? 客户签字的送货单呢?微信收款记录呢?白纸黑字(或电子痕迹)+ 原始单据,才是证明业务真实性的铁证! 养成“一笔业务,一张凭证(或可追溯的记录)” 的好习惯,买个带分类的票据夹,花不了多少钱,关键时刻能救你。
-
简单账簿不可少:
- 不需要像大公司那样搞复杂的借贷分录,准备几个本子(或者用简单的Excel表格):
- 现金日记账: 记录每天现金的收支余。
- 银行存款日记账: 记录银行账户的收支余(定期打银行流水对账!)。
- 销售收入明细账: 按时间顺序记录所有收入。
- 进货/费用支出明细账: 分类记录主要的成本费用支出。
- 定期汇总: 至少每月把收入、主要支出的总数算一算,看看大致盈亏情况。
- 不需要像大公司那样搞复杂的借贷分录,准备几个本子(或者用简单的Excel表格):
-
开票要谨慎,管理要严格!
- 如果你领了发票,无论普通发票还是专用发票,务必!务必!务必! 按规定开具,并妥善保管存根联。发票是重大风险点! 虚开、乱开发票,后果极其严重,建立简单的发票领用登记簿,谁领了、开了多少号、开给谁了,都要登记清楚。
核定征收被查账,到底在查什么?
别慌!税局也知道你是核定征收,查账重点和查账征收企业不同:
- 查“核定”的合理性基础还在不在? 你当初申请核定征收时,基于的经营规模、状况现在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比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用工人数激增、明显更换了更繁华地段的店铺、线上销售爆单等,这些变化你是否及时报告了?税局要判断是否需要重新核定(通常是调高)你的税额或所得率。
- 查“收入”真实性! 这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核定应税所得率”户,税局会通过:
- 核对你的银行流水(个人卡、对公户)。
- 核对你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流水(微信、支付宝)。
- 查看你的销售记录、订单系统(如果有)。
- 对比你申报的收入,看是否少报、漏报了,前面陈姐的案例就是典型。
- 查关键成本费用的真实性。 虽然成本费用不是核定征收计算税款的直接依据,但税局会抽查大额的成本费用发票(比如大额房租、大额材料采购),看业务是否真实,防止虚开发票套取资金或虚增成本(虽然核定下虚增成本没用,但可能涉及其他违法)。
- 查发票! 有没有虚开、接受虚开发票?开票信息是否规范?这是任何时候税局检查的雷区。
- 查你是否偷偷干了不该享受核定征收的事儿? 比如国家明确规定某些行业、某些行为不能核定征收(如律师、会计师等鉴证咨询类,以及娱乐业等),如果你做了,却还在享受核定,那就麻烦了。
核定征收,绝非“免死金牌”!
核定征收是税局给予特定小微纳税人的一种简化征管方式,是征管上的便利,绝非会计核算义务的豁免!老板们务必清醒认识到:
- 核定征收 ≠ 不需要记账!
- “流水账”+“凭证”是生存底线! 收入、关键支出必须记清、留痕。
- 不做账=经营裸奔! 税局重新核定、稽查补税、贷款无门、经营决策抓瞎...风险无处不在。
- 核定资格有门槛,情况变重要报告! 别等税局找上门。
说到底,做生意,账目清晰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再小的生意,一本明明白白的账,不仅是对税局负责,更是对自己辛苦打拼的事业负责,别让“核定征收不用做账”的谣言,毁了你的创业路!当税务人员敲开门问你要账簿时,你能从容地拿出来,而不是两手发抖、额头冒汗,那才是真正的“省心”。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