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到税收返还会计分录是什么意思啊?通俗解读来了!
老王,干了十几年会计的老手,那天突然接到老板电话,语气里透着兴奋:“老王,快查账!税务局刚发短信说退了一笔钱回来,说是叫什么…税收返还?这是天上掉馅饼了?你赶紧看看账上怎么记啊!”
相信不少财务人员或企业老板都遇到过类似情况,这“税收返还”到底是个啥?钱到了账上,会计上又该怎么记录呢?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用最接地气的话,把这事儿彻底讲明白!
税收返还:税务局给你“退钱”或“发红包”
简单粗暴地说,税收返还,就是企业之前交给税务局的税,现在税务局又退了一部分回来,或者因为符合了某些优惠政策,税务局直接给企业一笔钱作为“奖励”或“补贴”。
这可不是偷税漏税,而是国家为了鼓励某些行业、扶持某些企业、或者纠正之前多缴税款等情况,光明正大地把钱“还”给你或“奖”给你,就像你买东西多付了钱,店家发现后退还给你;或者商场搞活动,给你发了一张优惠券下次抵用。

常见的税收返还类型主要有两大类:
-
“退多交的税”型:
- 汇算清缴退税: 最常见的就是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平时每个季度企业会根据预估利润预缴所得税(叫预缴),到了年底一算总账(汇算清缴),发现全年实际该交的税比预缴的少,税务局就会把多交的部分退回来,这就像你每月往一个“税款池子”里存钱,年底算总账发现存多了,池子管理员(税务局)就把多存的钱退给你。
- 误收退税/减免退税: 比如企业符合某项税收优惠政策(如小微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等),但在缴税时没享受到或少享受了,事后申请退税;或者税务局发现多收了税,主动退回来。
-
“政策奖励红包”型:
- 即征即退: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返还”形式,企业需要先按照规定税率把增值税足额交给税务局,然后因为符合特定条件(比如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享受的增值税优惠),税务局再按政策规定的比例把一部分税款退还给企业。相当于先交后退,退的部分是国家给的补贴。 这就像你按原价买了件商品,结账后凭优惠券去服务台,服务台又把优惠金额的现金退给你。
- 先征后返: 和即征即退类似,企业先全额缴税,之后财政部门(可能是税务局,也可能是其他政府部门)根据政策再将全部或部分税款返还给企业,流程上可能比即征即退稍慢一点。
- 财政补贴性质的返还: 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或鼓励特定产业发展,会出台政策,将企业缴纳的部分税收(通常是地方留成部分)以财政奖励或补贴的形式返还给企业,这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用财政资金对企业的一种扶持。
核心解密:税收返还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钱到账了,会计的“魔法”就要开始了!记录这笔业务,就是做会计分录,分录的核心在于搞清楚两个问题:
- 钱进了哪个口袋? (银行账户,记在“银行存款”科目)
- 这笔钱算是什么性质? (是冲减之前的费用?还是算作一笔收益?)
关键点来了:不同类型的税收返还,性质不同,计入的会计科目也大不相同!记错了科目,不仅账会乱,还可能影响企业的利润报表,甚至引来税务风险!
下面是最常见情况的会计分录解析(假设不考虑小企业会计准则):
返还类型 | 典型代表 | 会计科目性质 | 核心会计分录 | 通俗解释 |
---|---|---|---|---|
“政策奖励红包”型 | 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 | 属于政府补助性质的收益 |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
税务局因为你符合特定鼓励政策(如软件企业),把你之前交的部分增值税当“奖金”退回来,这笔钱算作企业额外的收入。 |
“政策奖励红包”型 | 地方性财政奖励/补贴 | 属于政府补助性质的收益 |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或鼓励产业,把你交的部分地方税当“红包”发还给你,这也算作企业的额外收入。 |
“退多交的税”型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 | 不属于收益,是冲减之前多计的所得税费用 |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年底算总账发现去年企业所得税交多了,税务局退回来,这笔钱不是新收入,而是把去年多算的“所得税费用”给冲回来。 |
“退多交的税”型 | 日常多缴/误缴的增值税、附加税等退税 | 不属于收益,是冲减负债(应交税费)或相关费用 |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或 应交税费—应交XX税 或 税金及附加(如果已入当期费用) |
发现这个月增值税交多了,或者符合优惠但当时没申请导致多缴了附加税,税务局退回来,这笔钱是把你多交的“欠税”(负债)冲掉,或者把多记的“税金费用”冲回。 |
为什么这么记?背后的道理(非常重要!)
-
“政策奖励红包”型 (记入“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 性质是“赚”的: 企业已经按税法规定履行了纳税义务(增值税足额交了),返还的部分是国家/地方政府额外给予的补贴或奖励,是对企业的一种经济支持,这笔钱流入企业,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资源。
- 影响利润表: 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会增加企业当期的利润总额,这反映了企业因符合政策而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 “其他收益” vs “营业外收入”: 新会计准则下,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如大部分即征即退、产业扶持补贴)优先计入“其他收益”;与日常活动无关的(较少见)才计入“营业外收入”,实务中很多企业也习惯用“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
“退多交的税”型 (冲减“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税金及附加”):
- 性质是“还债”或“纠错”: 这笔钱本来就是企业多交给国家的,现在国家退还给你,它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资源流入,只是把之前企业多付出去的钱拿回来了,或者纠正了之前多计的费用。
- 不影响利润总额(或调整以前利润):
- 冲减当期“应交税费”或“税金及附加”:相当于减少了当期的负债或费用,最终也会影响当期利润,但这不是新收入带来的利润增加,而是费用减少带来的利润增加。
- 涉及以前年度多缴所得税退税: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最终会调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不直接影响退税当年的利润表,而是修正了上一年的利润数据。
- 核心是“物归原主”: 会计处理的目标是把多交的税款从负债或费用科目中“拿掉”,恢复正确的财务状况。
实操中的关键细节与雷区预警
- 收款通知与银行流水必须核对! 收到税务局的退税通知书或银行到账短信,第一时间要核对金额是否一致,拿着退税通知书去查银行流水,确认钱真的到账了才能做账,别闹出“以为退税了,结果空欢喜一场”的笑话。
- 看清退税性质,选对科目是灵魂! 这是最最核心的一步!务必仔细阅读税务局出具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相关批文,上面会明确写清楚退税的原因:
- 写的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那妥妥的是冲减“应交税费”和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写的是“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那必须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 写的是“XX区产业扶持资金(基于税收贡献)” ?通常也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 拿不准?别猜! 立刻翻政策文件(如财税[2011]100号文对软件退税的规定),或者直接咨询你的税务经理、顾问,甚至打12366问清楚,科目选错,利润表就失真了!
- 涉及以前年度的退税处理要谨慎!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退上年多缴的):必须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最终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千万不能图省事直接冲减当年的“所得税费用”! 否则今年的利润表和去年的报表就都对不上了。
- 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更简化:通常直接计入发现退税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 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特殊要求: 享受即征即退的企业,按规定收到的退税款必须单独记账,专门用于该政策规定的研发、生产或经营(如软件企业的研发和扩大再生产),虽然会计上计入了收益,但资金用途有要求,税务检查时会关注。
- 凭证附件务必齐全! 做账凭证后面必须附上关键证据:银行回单(证明钱到了)、税务局的《税收收入退还书》原件或电子版(证明钱的来源和性质)、相关的政策依据或审批文件(证明合规性),这些都是应对未来税务稽查的“护身符”。
- 警惕“过头税”返还的陷阱: 有些地方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可能要求企业预缴“过头税”,事后再以“财政返还”形式退给企业,这种操作风险极高!返还部分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利益,甚至存在被追缴、处罚的风险,企业在接受这类“返还”时务必谨慎,评估法律风险。
情景再现:老王的实战操作
回到开头的故事,老王放下电话,马上行动:
- 登录网银: 确认银行账户确实收到一笔来自国库的款项,金额与老板短信一致。
- 查询电子税务局: 在“事项办理”或“文书送达”模块,找到了税务局推送的电子版《税收收入退还书》。
- 仔细阅读退还书:
- “退税原因”栏赫然写着:“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根据财税[2011]100号文)”。
- “税种”:增值税。
- 金额:与到账金额一致。
- 判断性质: 老王一拍大腿:“明白了!这是典型的‘政策奖励红包’型!属于政府补助收益!”
- 选择科目: 老王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他熟练地打开财务软件,录入凭证:
- 借:银行存款 XXX元 (钱到账了)
-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增值税即征即退) XXX元 (这是国家给的奖励收入)
- (注:贷方也可用“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但“其他收益”更符合新准则精神)
- 整理附件: 将电子银行回单截图打印、电子版《税收收入退还书》打印,作为凭证附件钉在后面,并在摘要栏清晰写明:“收税务局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款项,依据财税[2011]100号文及退还书号XXX”。
做完这一切,老王给老板回了电话:“老板,查清楚了!这是咱们软件产品享受国家优惠,税务局按政策退还给我们的增值税,钱已经安全入账,账也记好了,相当于国家给咱们企业发了个‘政策红包’,算作咱们的收入了!不过这笔退税款按规定得用在咱们软件的研发或扩大生产上。”
老板听完,乐开了花:“原来是这样!这政策红包好!老王,账记得明白!”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企业收到税收返还,会计分录怎么做?答案的核心在于精准判断这笔返还的“性质”:
- 是“国家/地方政府给的额外奖励或补贴”(政策红包型)? → 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增加利润)。
- 是“把之前多交的税款退回来”(物归原主型)? → 冲减“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税金及附加”或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冲负债/费用或调前期利润)。
千万别小看这个区分,它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特别是利润表,记错了科目,轻则闹笑话,重则可能误导经营决策,甚至引来税务风险。
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面对一笔“天降横财”(税收返还),务必保持清醒:
- 查来源: 银行流水 + 税务局文书(退还书)。
- 定性质: 仔细阅读文书,明确是“退多交”还是“政策奖”。
- 选科目: 根据性质,严格按准则要求选择正确的会计科目。
- 留证据: 凭证附件齐全、清晰,经得起查验。
把这四步走扎实了,税收返还的账务处理就不再是难题,而是清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国家政策红利的一笔明白账!
最后考考你: 如果一家制造企业,因为去年环保设备投入大,今年初申请享受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投资额的所得税抵免优惠,导致税务局退还了部分去年多缴的企业所得税,这笔钱到账后,会计上该怎么做分录?是计入“其他收益”,还是冲减“应交税费”?为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