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到税收返还时,会计分录怎么写?一步步教你轻松搞定!
嗨,大家好!作为一名在财税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会计,我经常遇到企业老板或财务新手问:“我们公司收到税务局的退税或返还款项了,这账该怎么记啊?会不会搞错啊?”别担心,今天我就用大白话,手把手带你搞定这件事,税收返还听起来专业,其实就像税务局给你“退款”一样——可能是增值税多交了退回来,也可能是所得税减免了返还一笔钱,会计处理上,关键是把这笔钱正确地记到账本里,避免税务风险或财务混乱,我会从基础概念讲起,一步步拆解分录怎么写,再补充常见陷阱和实用技巧,相信我,读完这篇,你就能像老手一样自信处理了!
咱们得搞懂什么是税收返还,简单说,就是企业之前多交了税,或者符合国家政策(比如小微企业优惠),税务局主动退钱给你,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实实在在的“钱袋子”进账,常见的类型有增值税返还(比如出口退税)、企业所得税返还(比如亏损结转抵扣后返还)、还有各种地方性优惠(比如疫情期间的税费减免返现),会计上,处理这个的核心是“分录”——就是记账时,左边记什么科目,右边记什么科目,确保两边金额相等,听起来复杂?别怕,我会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明。
举个例子,小张开了一家玩具厂,去年因为出口业务,税务局退了他5万元的增值税,这笔钱打到公司账户后,小张就得记账,分录怎么写?基本原则是:税收返还属于“营业外收入”,因为它不是日常卖货赚的钱,而是税务上的“意外之财”,分录通常是:借记“银行存款”(钱进来了),贷记“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具体到小张的案例,分录就是:
- 借:银行存款 50,000元
- 贷:营业外收入—税收返还 50,000元
瞧,就这么简单!左边记银行账户增加,右边记收入增加,两边平衡,但注意,不是所有返还都这么直白,我分情况详细说,让你彻底掌握。
常见税收返还的类型及对应分录写法
税收返还有好几种,每种的分录小有不同,分录的核心是看返还的性质:是直接退现金,还是减免应交税费?我会用通俗例子讲,保证你一听就懂。
-
增值税返还(比如出口退税或多交退税)
这是最常见的,企业出口商品时,国家为了鼓励出口,会把之前交的增值税退回来,分录很简单:直接记银行进账和营业外收入。- 分录写法: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增值税返还 - 举个实例:老王的外贸公司出口一批服装,税务局退了10万元增值税,钱到账后,分录就是:
借:银行存款 100,000元
贷:营业外收入—增值税返还 100,000元
为什么贷方用“营业外收入”?因为这不是主营业务赚的钱,而是税务优惠带来的额外收益,会计上,它不影响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单独列出来更清晰。
- 分录写法:
-
企业所得税返还(比如亏损抵扣后退税)
企业如果上年亏损了,今年盈利时可以抵扣亏损,税务局可能把多交的税退回来,分录稍有变化,因为所得税返还涉及“应交税费”科目。- 分录写法: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贷:营业外收入(差额部分,如果有) - 详细解释:如果返还的是企业之前多交的所得税,贷方先冲减“应交税费”,表示欠税减少了,但如果返还金额超过欠税部分,多余的钱就算营业外收入。
- 举个实例:小李的科技公司去年亏损50万,今年盈利后,税务局退了8万元所得税(其中5万是抵扣亏损返还,3万是多交退税),分录分两步:
- 第一步,冲减应交税费:
借:银行存款 50,000元
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50,000元 - 第二步,多余部分记收入:
借:银行存款 30,000元
贷:营业外收入—所得税返还 30,000元
这样,账目清清楚楚,不会乱。
- 第一步,冲减应交税费:
- 分录写法:
-
政策性税收减免返还(比如疫情期间的优惠)
国家有时出台临时政策,比如减半征收房产税,企业如果多交了,税务局会退回来,分录类似增值税返还,但要注意区分减免类型。- 分录写法: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税收减免返还 - 举个实例:2025年疫情期间,小王的餐饮店收到税务局退的2万元房产税减免,钱到账,分录直接写:
借:银行存款 20,000元
贷:营业外收入—税收减免返还 20,000元
简单吧?关键是贷方科目要具体注明返还类型,方便查账。
- 分录写法:
-
特殊情形:返还作为成本补偿
偶尔,税收返还是补偿企业之前的支出(比如环保补贴返税),这时分录可能记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 分录写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益—税收返还(或直接贷:相关成本科目) - 举个实例:老赵的工厂投资了环保设备,税务局退了5万元作为补贴,分录写:
借:银行存款 50,000元
贷:其他收益—环保税收返还 50,000元
这样,账目体现政策支持,不影响主营业务。
- 分录写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分录好像不难,但万一搞错科目怎么办?”别急,我接下来就讲实操步骤和常见错误。
一步步教你写分录:从确认到记账的全过程
记账不是瞎蒙,得按流程来,我总结了一套傻瓜式步骤,帮你避免踩坑,整个过程分四步:确认返还类型、核对金额、选择科目、正式分录,会计是“细节控”,马虎不得!
步骤1:确认返还类型和来源
收到税务局的退税通知或银行到账短信时,先别急着记账,查清楚:这是哪种税?增值税、所得税还是其他?来源是政策优惠还是多交退税?打开税务局官网或咨询专管员,确认返还依据(像文件号或政策名称),这一步超重要,否则分录可能张冠李戴,小刘的公司收到一笔钱,以为是增值税返还,结果一查是所得税减免,分录就得调整。
步骤2:核对金额和凭证
税务局返还的钱,金额必须和通知单一致,拿到银行回单和税务凭证后,仔细比对数字,如果差一分钱,都可能出问题,小贴士:用Excel做个简单表,记录日期、金额、凭证号,返还10万元,凭证显示100,000元,就OK;如果差100元,得赶紧联系税务局更正。
步骤3:选择合适的会计科目
这是核心!根据返还类型选贷方科目:
- 大多数情况用“营业外收入—税收返还”(增值税、政策性返还)。
- 所得税返还优先冲“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 特殊补偿用“其他收益”。
借方固定是“银行存款”(钱进账了)。
科目选错,可能导致利润表失真或税务审计麻烦,把税收返还记成“主营业务收入”,会让老板误以为生意变好了,实际是税务福利。
步骤4:正式写分录并入账
在会计软件或账本上,按“借左贷右”原则写分录,确保借贷平衡——左边总额等于右边总额,入账后,及时打印凭证存档,用金蝶或用友系统时,输入:
- 借:银行存款 金额
- 贷:营业外收入 金额
保存前,复核一遍,完成后,更新财务报表。
补充细节:常见错误和避坑指南
新手常犯的错,我列几个帮你避开:
- 错误1:科目混淆——比如把税收返还记入“应收账款”,这会让资金流混乱,正确做法:严格区分收入类科目。
- 错误2:金额不符——凭证和实际到账差一点,没及时调整,结果税务稽查时罚款,对策:每月对账一次。
- 错误3:忽略税务备案——返还后,没在税务系统备案,导致后续抵扣问题,所得税返还需在年报中说明,建议:记账同时,提交税务资料。
- 错误4:不区分返还性质——把政策性返还和日常退税混为一谈,会计上,前者算营业外收入,后者可能冲成本,多问问专业人士。
实操案例强化:假设小陈的电商公司收到两笔返还:一笔是增值税出口退税3万元,一笔是所得税亏损返还2万元,分录怎么写?
- 第一笔:借:银行存款 30,000元;贷:营业外收入—增值税返还 30,000元
- 第二笔:借:银行存款 20,000元;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20,000元
入账后,小陈检查借贷平衡(50,000元=50,000元),完美!
深入探讨:为什么分录重要?以及相关财税知识
分录不只是记账,它关系到企业整体财务健康,税收返还是“真金白银”,处理不当可能引发风险,如果记错科目,税务稽查时会被认定为“隐瞒收入”,罚款可高达返还金额的50%!更糟的是,影响企业信用评级,分录是财税管理的基石。
税收返还常涉及税务筹划,聪明企业会利用政策省税:比如提前申请返还,优化现金流,但记住,会计处理必须合规——别为了少交税而做假分录,真实案例:一家工厂把税收返还藏进“其他应付款”,结果被查,补税加罚款10多万,教训:诚信第一!
聊聊大环境,近年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多,税收返还机会增加,2025年新规强调,小微企业返还简化流程,会计上,分录也要与时俱进:用“营业外收入”科目更规范,未来趋势:数字化税务系统,企业记账时多用软件辅助,减少人工错。
好啦,今天的长篇大论就到这儿,企业收到税收返还,会计分录其实不难——核心是“借银行存款,贷营业外收入或相关科目”,关键在细节:确认类型、核对金额、选对科目、避免错误,作为财税老手,我建议你记账时多复核,不懂就咨询,把这套方法用起来,你的企业账目会更清爽,税务风险大大降低,财税管理不是负担,而是帮企业省钱增效的工具,如果还有疑问,欢迎留言交流——我随时帮你解答!加油,记账也能很轻松!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