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返还拿到手,企业所得税怎么算?这份攻略讲明白!
核心原则:天上掉的馅饼,也要交税?
没错!税务局退给你的钱(税收返还),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并入企业的收入总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别急着喊冤,听我细细道来其中的门道。
税收返还的“真面目”
- 常见形式: 最常见的就是“增值税即征即退”、“增值税先征后退”、以及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给的各类“税收奖励”、“财政扶持资金”(本质也是税收返还)。
- 钱从哪里来? 这笔钱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从收上来的税款里,按政策规定再“返还”一部分给你的企业。
为啥要交企业所得税?税法这么说的!
关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 收入总额的“大筐子”: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 税收返还属于“收入”: 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税收返还就是典型的政府给的钱),在税法上被归类为 “其他收入” 。
- 特殊例外(很少见): 只有同时满足严格条件的财政性资金,才可能作为“不征税收入”:
- 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 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 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划重点: 绝大多数税收返还(如即征即退的增值税、地方税收奖励),政府不会给你限定这笔钱必须买什么设备、干什么项目,也不会要求你单独记账核算,它们就是一笔“自由支配”的钱。99%的税收返还,都不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必须老老实实计入收入总额交企业所得税!
税收返还交企业所得税,到底怎么算?
别慌,不是让你把返还的钱乘以25%那么简单(除非你是小微企业),计算企业所得税是一个综合过程:
计算公式: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税收返还在这个公式里的位置:
- 找到位置: 税收返还计入 “收入总额” 中的 “其他收入” 这一项。
- 计算步骤:
- Step 1: 汇总所有收入
把你企业本年度的所有收入加起来: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税收返还收入(重点!)、其他收入。 - Step 2: 减掉特殊收入
减去税法明确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如符合条件的财政拨款)和“免税收入”(如国债利息)。绝大部分税收返还在这一步减不掉! - Step 3: 减掉成本、费用、税金、损失等各项扣除
这是个大项!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社保公积金、原材料成本、房租水电、折旧摊销、广告宣传费、业务招待费(有限额)、利息支出(有限制)、资产损失、缴纳的各种税金及附加(增值税是价外税,不能扣;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等可以扣)等等。注意:税收返还本身不是成本费用,不能在这一步扣除! - Step 4: 减掉以前年度亏损(如果有)
如果企业以前年度有税务上确认的亏损,可以在规定年限内(一般是5年)用当年的盈利来弥补,弥补完亏损后的余额才是真正的“应纳税所得额”。 - Step 5: 乘以税率
得到应纳税所得额后,乘以你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一般企业:25%
- 高新技术企业:15%
- 小微企业(符合条件):实际税负可能低至2.5%或5%(具体看年度政策)
- 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企业:15%
- Step 1: 汇总所有收入
举个“栗子”,一看就懂!
假设小明开的“先锋科技公司”(符合小微企业条件,2025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部分税负5%)2025年发生如下业务:
- 全年销售产品收入:500万元
- 成本费用等各项合理支出:350万元
- 收到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实质是增值税返还):20万元
- 无其他特殊调整事项,无以前年度亏损
计算过程:
- 收入总额 = 销售产品收入500万 + 税收返还20万 = 520万元
- 减: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 0 (假设没有)
- 减:各项扣除 = 成本费用等350万元
- 应纳税所得额 = 520万 - 0 - 350万 = 170万元
-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 170万 × 5% = 5万元
关键点: 那20万税收返还,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总额(520万 vs 500万),最终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了20万(170万 vs 150万),进而多交了1万元税(20万 × 5%)。
不同税种返还的处理差异(重要!)
- 增值税返还(即征即退、先征后返): 这是最常见的。毫无疑问,需要计入收入总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因为它是对企业已缴增值税的退还,企业可以自由支配,不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
- 企业所得税返还/奖励: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有时会承诺将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返还给企业。这笔返还的钱,同样需要计入取得当年的收入总额,再次缴纳企业所得税! 相当于政府先收上去,再退给你一部分,然后你拿到退的这部分钱,还得再交一次税。
- 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 企业代扣代缴个税后,税务局会按2%返还手续费,这笔钱需要计入收入总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但企业用于奖励办税人员等支出,符合条件可以税前扣除。
- 出口退税: 出口退的增值税,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这是特例,因为出口退税退的是你采购环节垫付的进项税,是“多交”或“垫付”税款的返还,本身不属于企业的收入或利润。
地方税收奖励/财政扶持的陷阱
很多企业在谈招商引资政策时,地方政府承诺:“你交税,我按地方留成的XX%返还给你!” 企业一听很高兴,觉得成本降低了,但往往忽略了:
- 返还时间差: 企业要先足额交税(比如100万企业所得税),隔一段时间(可能几个月甚至跨年)才能拿到返还(比如地方留成40%的60%=24万),企业资金先被占用。
- 返还款要二次交税: 拿到手的24万返还,在取得当年必须计入收入总额,再交一道企业所得税(比如24万×25%=6万)!
- 实际到手大打折扣: 表面看返还了24万,但扣除二次缴纳的企业所得税6万,实际有效补贴只有18万,企业最初付出的100万税款成本,实际只“收回”了18万。
实务操作要点与风险提示
- 准确核算: 收到税收返还时,会计上通常计入“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科目。税务上必须将其计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收入总额”。
- 留存凭证: 保留好政府给的返还文件、银行收款凭证等,这是证明款项性质的重要依据。
- 区分用途: 如果极其罕见地收到了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财政资金(如有专门文件规定用于特定项目),必须:
- 单独记账核算这笔钱。
- 这笔钱形成的支出(如买的设备折旧、发生的费用),不能再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如果混在一起,税务局会要求你补税。
- 警惕“筹划”陷阱: 市面上有些所谓的“税务筹划”声称能让你拿到的税收返还完全免税,往往涉及违规操作(如虚构业务、改变返还性质),风险极大,切勿轻信。
- 关注政策时效: 小微企业优惠等政策会变化,计算时务必使用当年的最新政策。
- 咨询专业人士: 遇到复杂情况(如大额返还、政策不明晰、涉及多地返还),务必咨询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或税务师,确保合规,避免后续被稽查补税加滞纳金的风险。
总结一下核心要点:
- 税收返还(增值税退、地方奖励等),不是白拿的“免税红包”!
- 税务局默认规则:拿到手的返还,基本都要计入当年收入交企业所得税。
- 只有极少数严格限定用途、单独核算的财政资金才可能不交税(别抱太大希望)。
- 计算企业所得税是一个综合过程:返还的钱只是增加了“收入总额”,最终税额还受成本费用、扣除项目、税率、亏损弥补等多重因素影响。
- 地方承诺的税收返还/财政扶持,一定要算清楚“二次交税”后的净收益,别被表面数字忽悠。
- 合规是底线,拿不准就问专家,别因小失大!
税收返还就像一份“甜蜜的负担”,拿到钱固然开心,但该履行的纳税义务一分也不能少,算清楚这笔账,才能让政府给的红利真正落到企业的口袋里,助力发展更安心!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