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推广费没发票?税局认账的补救方案来了!
老张最近愁得直薅头发,他的服装网店刚投了一大笔钱做直播带货和抖音信息流推广,效果不错,销量蹭蹭涨,可月底财务小李拿着账本找他:“张总,这些推广费好几万,合作方都是个人和小团队,给不了正规发票啊!这笔钱怎么入账?税务上能认吗?”
老张懵了,钱实实在在花出去了,销量也是实打实增长的,可没发票,难道这成本就白白打水漂了?税局真的这么不讲道理?
别急!老张遇到的,正是无数老板踩过的“坑”,好消息是,税局其实留了个口子——“核定征收”,专门解决这种“花了钱、没发票”的推广费难题!
税局的“人情味”:核定征收是啥?为啥能救急?
说白了,“核定征收”就是税局知道有些成本确实发生了,但企业就是拿不出完美发票证据链,这时候,税局不强人所难,而是根据行业规律、业务实质,允许你按一个“合理比例”把这部分推广费算进成本里去抵税!

这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核心是“真实性”和“合理性”:
- 真花了钱: 钱确实花在市场推广上了,不是虚构的,银行流水、付款记录、推广效果截图,这些都是你的底气。
- 花得合理: 花的钱和你的业务规模、行业特性得匹配,一个小卖部一年砸几百万推广费?这明显不合理,税局肯定要打问号。
- 有迹可循: 虽然没发票,但你得证明这钱花在哪了,和推广方签的协议(哪怕不正规)、推广活动的照片视频、后台投放数据、产品销量变化记录等等。
哪些推广费能搭上“核定征收”的快车?
不是所有叫“推广费”的都能用核定征收,税局心里有杆秤,更倾向认可那些直接、可见、与销售强相关的推广活动:
- “看得见摸得着”的线下推广:
- 地推扫街: 发传单、摆摊试用、小区推广活动,人工费、物料费、场地租赁费(即使对方是个人或没票)。
- 活动赞助: 赞助个社区篮球赛、校园活动,现场挂你品牌横幅,赞助费、物料制作费。
- 户外广告: 在城中村租个墙面刷广告,给个体户老板现金结的账。
- “流量为王”的线上推广:
- 网红/KOL合作: 找小红书博主、抖音达人带货或种草,佣金、样品费(尤其给个人博主的)。
- 信息流广告投放: 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投广告,平台费通常有票,但外包给个人或小团队做素材设计、代运营的费用可能没票。
- 私域流量运营: 微信群发红包、裂变活动送礼品,红包支出、礼品采购费(小批量采购可能无票)。
- “效果导向”的推广支出:
- 按效果付费(CPS/CPA): 比如通过第三方联盟给带货主播结算佣金(有时对方无法提供足额发票)。
- 推广赠品/试用装: 免费送客户试用的小样、体验装成本。
要小心!这些“推广费”通常难核定:
- 自家员工工资福利: 发工资就得交社保个税,这不能混进推广费。
- 和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支出: 老板个人请客吃饭、买奢侈品,硬说成“客户维护”?税局不傻!
- 太模糊笼统的费用: 比如一笔钱转给个人,备注“推广费”,但说不清具体干了啥、效果如何,这不行!
- 明显不合理的“天价”费用: 金额大得离谱,明显超出市场行情和公司承受能力。
手把手教你:搞定推广费核定征收的4步法
知道了哪些费用能核,怎么操作才能让税局认可?记住这四步:
第一步:分门别类,心中有数
- 把账上那些没票的推广支出都筛出来。
- 按前面说的类型(线上广告、线下活动、KOL佣金、赠品等)分好类。
- 关键动作: 给每一笔支出建立“档案袋”(电子或纸质),哪怕只是简单记录:时间、项目内容、合作方(名字/联系方式)、金额、付款凭证、推广目的。
第二步:找到你的“合理比例”护身符
- 这是核心难点! 没有全国统一标准,主要看:
- 行业惯例: 打听下同行大概推广费占收入多少?电商、快消、服务业差异很大。
- 当地税局“潜规则”: 有些地方税局内部有不成文的参考线(比如10%-15%),多和你的专管员沟通(注意方式方法)。
- 公司自身情况: 初创期为了打市场,比例高点可能说得通;成熟期比例还很高,就需要更强有力的理由了。
- 推广效果: 能证明这笔钱花得值,带来了明显销量/用户增长,说服力更强。
- 实战经验: 对于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商贸零售、生活服务类,全年推广费占营业收入(或成本)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相对容易被接受,超过这个比例,就要准备更充分的证据链了!这只是经验之谈,具体还得结合实际情况。
第三步:打造坚不可摧的“证据链”
- 合同协议: 即使是和个人的简单协议,也一定要有! 写明推广内容、形式、时间、金额、双方责任,微信聊天记录确认也算(记得保存好)。
- 付款证明: 银行转账凭证(最好备注用途)、支付宝/微信支付截图(显示收款方和备注)。现金支付是大忌! 尽量杜绝。
- 推广过程记录:
- 线下活动:带时间水印的活动照片/视频、现场签到表、客户反馈表、发放的传单/样品照片。
- 线上推广:后台投放数据截图(展示量、点击量)、博主发布的带产品内容的链接/截图、客户咨询/下单的聊天记录(脱敏处理)。
- KOL合作:沟通记录、发布要求、最终发布的链接/截图、效果数据(如带货量)。
- 效果关联证明: 推广活动期间或之后的销售数据增长图表、新增用户统计、客户来源分析(能关联到该推广活动最好),证明钱没白花!
- 内部审批流程: 推广活动的申请、审批记录(邮件、OA等),证明是公司行为。
第四步:账务处理与申报
- 账务处理: 没票的费用,不要直接做“销售费用-推广费”!通常先计入“其他应收款-暂付款”或“预付账款”,等核定确认后再结转。
- 汇算清缴调整: 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5月31日前)是主战场!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中找到“(十七)其他”栏次:
- 账载金额:填你账上实际发生的这些无票推广费金额。
- 税收金额:填你根据“合理比例”计算出的、税局允许你税前扣除的金额(即:营业收入 × 你确定的合理比例,或者分类计算各项目的核定金额)。
- 调增金额:账载金额 - 税收金额,这部分就要补税了。
- 备查资料: 把前面辛苦整理的“证据链”资料(合同、付款凭证、活动记录、效果证明等)完整、清晰地整理好,单独存放,随时准备接受税局检查,这是你核定扣除的命根子!
真实案例:小咖啡馆的“地推”费怎么税局认账?
“小城咖啡”老板李姐,为了推广新品“桂花拿铁”,做了两件事:
- 雇了3个大学生周末在周边写字楼和公园发传单+送小杯试饮,每人每天200元,共3天,现金支付1800元,学生们提供不了发票。
- 找了本地一个小有名气的美食博主(个人)发了一条小红书,支付推广费800元(微信转账)。
李姐的操作:
- 分类整理: 线下地推1800元 + KOL推广800元。
- 确定比例: 李姐咨询了同行和代账会计,结合自己小店规模(年营收约50万),决定将全年无票推广费比例控制在营收的10%以内(即5万元以内),当前这两笔共2600元,远低于比例,且活动真实。
- 建立证据链:
- 地推: 与3位学生签了简单的《临时推广服务协议》;拍了大量带水印的现场推广照片和视频;保留了购买试饮纸杯和传单的收据(收据有老板签字和电话);记录了活动期间新品销量明显提升(对比数据)。
- KOL推广: 与博主的微信沟通记录(明确要求、发布内容、费用);博主发布的小红书笔记链接和截图;笔记发布后几天,到店提及“看了小红书”的顾客增多记录。
- 账务与申报: 两笔支出先记入“其他应收款-暂付款”,年度汇算时,在A105000表“其他”栏账载金额填2600元,税收金额也填2600元(因在合理范围内且有证据),调增金额为0,所有证据链资料整理成册备查。
踩坑警告!核定征收的雷区你别碰
核定征收是条“捷径”,但走不好容易摔跤:
- 比例“红线”别硬闯: 千万别以为“核定”就是万能筐,啥都能往里装,硬要把20%、30%甚至更高的推广费往里塞,税局不查你查谁?务必结合行业和自身规模,守住合理性的底线,比例越高,需要的证据强度和说服力就得呈几何级增长!
- “空口无凭”最致命: 以为口头说说、转账时随便写个“推广费”就能搞定?大错特错!合同、记录、照片、数据...证据链一环都不能少,而且要经得起推敲,资料散乱、缺失,税局不认可,辛苦算好的扣除额直接归零,还得补税加滞纳金!
- “临时抱佛脚”行不通: 别等到税局上门查账了,才手忙脚乱去“制造”证据。日常就要养成随时收集、整理、归档的习惯,推广活动一结束,马上把相关资料归集好,突击补的材料,往往漏洞百出。
- 政策“窗口”会变化: 核定征收本身带有一定的“权宜之计”色彩,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平台或个人推广的核定政策,时效性可能很强,今年能核,明年也许就不行了,务必关注主管税局的最新口径和年度汇算清缴的政策文件,别用过时的老黄历。
- “核定”不是“不缴税”: 核定征收解决的是成本扣除凭证问题,允许你把这部分合理支出在税前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它绝不等于这笔推广费本身免税!该交的增值税(如果涉及)、企业所得税,一个子儿都少不了。
市场推广费“核定征收”,就像是税局给那些真实经营、却苦于拿不到发票的小微老板们开的一个“后门”,它承认你生意的艰辛,理解你推广的不易,但“后门”不是“任意门”,真实、合理、留痕,是安全通过的三把钥匙。
用好这个工具,能让你的每一分有效推广投入,都真正转化为降低税负的动力,下次再遇到“钱花了,票没有”的推广难题时,别急着上火,静下心来,按步骤整理好你的“故事”和证据,税局会愿意听你讲道理的,做生意要精打细算,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